欢迎进入裕臻紫砂壶官方网站!
公告
坚持做好壶,做好茶,让茶友壶友放心,大家互相支持,互相监督!

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:唐代茶文化

(ー)唐代产茶区域辽阔,饮茶习俗迅速普及

进入唐代以后,茶叶生产迅速发展,茶区进一步扩大。仅陆羽《茶经》就记载了有43个州产茶,另又据其他史料补充记载,还有30多个州也产茶,因此统计结果,唐代已有80个州产茶。产茶区域追及现今的四川、重庆、陕西、湖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江苏、湖南、赏州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云南等15个省、市、自治区。也就是说,唐代的茶叶产地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。


随着产茶区域的扩大,饮茶习俗也随之迅速普及。唐代中期成书的《夫经手录》记载:“茶,古不闻食之,近晋、宋以降,吴人采其叶煮,是为茶粥。至开元、天宝之间,稍稍有茶,至德、大历遂多,建中以后盛矣。”封演在其《忖氏闻见记》中也说:“古人亦饮茶耳,但不如今人溺之甚:穷日尽夜,殆成风俗,始自中地,流于塞外。”北方也开始流行饮茶,正如《膳夫经手录》所说:“今关西、山东、剑阁村落皆吃之,累日不食犹得,不得一日无茶。”

贞观十五年(641年)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赞干布。同时带去了茶叶,传去了饮茶技艺,从比,西成也开始音及饮茶。这些记载都说明,到了唐代中期,茶叶生产与饮茶习俗都全面扩大了不仅如此,唐德宗建中年(782年)开始征收茶税。唐德宗贞元年间(785-804年)茶马互市,即以茶换马的茶马交易也开始实施。唐顺宗永贞元年(805年)随日本来唐留学僧人最澄的传播,将中国的茶叶、饮茶技艺和茶种传入日本。这些都说明茶叶贸易和向外传播都有了一定的发展。

(二)唐代的制茶技术有了很大发展

比较精细加工的蒸青饼茶,出现在隋唐时期,是在原始散茶和原始饼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陆羽《茶经》称“饮有粗素、散茶、末茶、饼茶者。”说明唐代的蒸青茶已有四种粗茶就是粗老茶叶加工成的散茶;散茶,这里是指幼嫩芽叶加工成的晒青、炒青、烘青散叶茶,如唐时蜀州所产的否、鸟嘴、麦颗、片甲、蝉翼之类的细嫩茶叶。

这些细嫩散叶茶可能是蒸叶后烘干而成,从而保持着茶叶的原形。单芽者像麦颗;松散嫩叶者像片甲和蝉翼芽一二叶者像雀舌和鸟嘴。末茶是指蒸叶捣碎后干燥的碎末茶。蒸青饼茶的制造方法。,在陆羽《茶经》中有记述,即“晴,采之,蒸之,捣之,拍之,培之,穿之,封之,茶之干矣”。

唐代这种蒸青饼茶的制造,根据对陆羽《茶经》的理解,大体上是1.采茶:采茶季节,陆羽《茶经》称:“凡采茶,在二月、三月、四月之间。”当茶发出新芽“若薇蕨始抽”时,采下嫩芽叶,粗老叶不好。即陆羽称之为“笋者上,牙者次。叶卷上,叶舒次。采摘要及时且精细,“采不时,造不精,杂以卉莽,饮之成疾”。采茶时使用一种叫”的竹篮子。

2.蒸茶:采来的叶子放在算(小篮子)中,置算于甑(木制或瓦制的圆桶)中,甑置锅上,锅内盛水,烧水蒸叶。

3.捣茶:蒸后的茶叶趁热放在样白(又叫確)中捣碎,但不必太细碎,有一些短碎嫩茎存在也不要紧。正如《茶经》称:“若茶之至嫩者,蒸黑热捣,叶烂而牙笋(即茎一一作者注)存焉。

4.拍茶:拍茶即压茶饼。将碎后的茶叶倒入铁制的规(又称模、,规有方形、圆形花形几种)中,规置垫有(又叫衣,油辑制)的承(又叫台、砧)上,用力拍压茶叶,使茶饼紧实平整。压好的饼茶晾干后要穿孔,便于烘干和烘干后穿成串。


5.列茶晾茶:将压好的茶饼从圈模中小心脱出,将脱出的茶饼列在花箱(又叫赢子蒡筐,竹编成)上晾干。

6.培茶:陆羽《茶经》称:“培茶”在地灶上架培茶,“编木两层,高一尺,以培茶也茶之半干,置下柳:全干,升上棚。制成的饼茶有大有小,有方形的、圆形的,也有花形的。

陆羽《茶经》称,饼茶外观形态多种多样,大致而论,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,皮革皱缩着:有的像野牛的胸部,有细微的皱有的像浮云出山屈曲盘旋:有的像轻风拂水,微波连涟: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,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;有的又像新开垦的土地,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。这些都是品质好的图系。有的叶像,器很难蒸捣,所制茶饼表面像箩筛;有的像经霜的荷叶,茎叶调败,样子改变,外貌枯干。

上一篇: 市场上的低端紫砂壶,它们常见的特征有哪些?
下一篇: 故宫耗时3年再现6款“乾隆紫砂壶”